【故国神游】文景之治 如见上古的昭明

文/宋紫凤

代王刘恒自幼得到母亲薄姬的教诲,深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素素/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889
【字号】    
   标签: tags: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虽说大汉一统,中原初定,而大汉王庭却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经历了刘邦对异姓王的诛杀、吕雉对刘姓王的清除,直至公元前180年秋八月,吕氏灭门,一场持续了近二十年的动荡嘎然而止。而此时远在代地的皇子刘恒已经平平静静地做了十七年的代王,这在命运中沉浮的诸皇子中,实为异数。

这一日,中朝使者忽至代王宫中,带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消息:原来诸大臣平灭诸吕,欲迎立代王继承帝位。代王不知虚实,母后薄太后也没有了主张,毕竟这些年来,这对母子是如此安于这个远离是非的边国,并打算就在代地终老,“君临天下”这个词对他们而言,比天到地还要遥远。

代王举棋不定,决定一卜前途,敬听天命。他虔心执礼,诚敬默祷后,卜人取过烧灼过的龟甲,见到其上裂开了一道深深的横纹。卜词有云“余为天王”,代王不解,问卜人:寡人已经是王了,怎么又说要做王?卜人回答:所谓天王者,乃天子也。

天命使然,公元前180年的一个深秋之夕,代王的天子法驾驶入未央宫中,大汉朝进入了文帝元年。

汉文帝在听取臣子袁盎的奏报。(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汉文帝在听取臣子袁盎的奏报。(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汉文帝从小便接受母亲薄太后的教诲,薄太后喜读黄老之书,而汉文帝亦崇尚清静无为。他驾坐未央宫中,眼前浮现的却是从代地直到长安这一路所见的民生凋敝与城郭残破。《道德经》有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文帝明白,所谓端拱垂衣的治国之道当先始于自我的修为。

在未央宫中,汉文帝常常穿着黑色粗绸的衣袍,而后宫嫔妃也都衣不曳地,帐无纹绣。至于宫室、苑囿、车骑、服御等一概无所增益。然而文帝的淳朴之风却不掩其圣德的昭明。他将百姓的赋税一减再减,到了文帝十三年时,彻底免除了田地的租税,直至景帝继位,其间整整十一年未收一粒百姓的田租,如此清俭之政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绝无仅有。

然而治国之道仅凭俭约节用,犹有不足。譬如《管子》论国之大礼,首要之务就是远举贤人。汉文帝以藩王入主中朝,比深居宫中的皇室子孙更了解民情。他向往尧舜之君广开言路的圣治,为使民间疾苦能上达天听,尧帝设进善之旌,舜帝设诽谤之木。而汉朝初年,律法中却有诽谤妖言之罪,人皆畏罪而上下钳口,又如何能招揽到极言直谏之士呢。于是文帝一方面下诏废除诽谤罪,一方面访求天下贤良之士。他听说申公精于《诗》,即以申公为博士。听说伏生精于《尚书》,即征召伏生入朝。伏生年老不能行,于是派晁错往伏生处受教。文帝还致力于人才之培养,广立官学,为置博士。遂致朝堂之上,博士七十余人朝服玄端而立,规模一如秦世。

文帝天性仁孝,薄太后晚年多病,他每每亲自侍奉,不敢懈怠。如进汤药,还要亲口尝过。并且文帝之孝非止于庭闱之间。在追迹上古、效法先王的心路历程中,舜帝孝感动天的故事令汉文帝最为神往,他悟出“孝悌,天下之大顺”的道理。的确,治乱之道,人心而已。孝道之行,以诚以敬,心存仁孝,则上能敬天顺道,下能尊礼守节。人心如此,何愁世风之不化。于是,文帝不仅要以孝道奉太后,还要推已及人,以孝道治天下。他屡次下诏,赐与老弱之民米肉布帛,又嘉奖天下孝敬父母、礼让兄弟的贤人。

文帝即位十三年时,有民女缇萦上书天子。原来缇萦之父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受肉刑,小女儿缇萦为父上书,表示愿为官婢,以赎父刑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阅奏章无数,而这一封民女的上书却令文帝感慨不已。一来是感动于缇萦的孝行,此仁孝之心,难道不值得弘扬吗。

文帝即位十三年时,有民女缇萦者上书天子。(素素/大纪元)
文帝即位十三年时,有民女缇萦者上书天子。(素素/大纪元)

二来,缇萦的上书也引起了汉文帝的另一个思考。文帝读上古之书,知尧舜之世,并无肉刑,只有象刑,所谓象刑,画衣冠、异章服以像惩治。譬如衣无领则相当于死罪。而像刑之法虽“轻”,却可约束天下,民莫敢犯。而如今法令滋章,肉刑酷烈,却奸恶不绝。这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天生厚德的汉文帝很快得到了答案——治国之道在于德化天下。

于是文帝下诏,不仅赦免了淳于公的肉刑,更推恩天下,废除了自三王以来行之已久的肉刑。而除了约法减刑,文帝更以孝者所具有的诚敬之心去推行德政。譬如吴王刘濞曾诈病不朝,文帝却赐他木屐与手杖,以示尊重。臣下张武受赂金钱,文帝反加赏赐,使其心知愧疚。所以然者,意在以德化民,使人觉悟自醒,改过自新。而文帝的以德化民之道,又由一国之治而及于天下:南越尉佗自立为帝,文帝召尉佗兄弟,以德安抚,于是尉佗臣服;匈奴搅扰,汉室武功不及匈奴,与之和亲结盟,以中原文明德化之,遂保中原数十年无战乱。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后,景帝继位。汉景帝遵业守成,其轻徭薄赋、约法减刑、与民休息诸多政举一如文帝。后虽有七国之乱,景帝反借平乱之机,收回诸王行政之权,从而实现大汉朝真正意义上的一统之局。经过两代帝王的清明之治,久罹乱世的中原终于元气渐复,民风淳厚,礼乐再兴,海内殷富。而那一段清世,至今想来,有如上古之世的昭明。#

赞曰:
文帝玄默,景帝守成。
刑措政简,垂拱在庭。
贤良远致,礼乐颂声。
大行孝道,再鼓德风。
七国息乱,四海偃兵。
宇内肃静,圣化昭明。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华近两千年历史中仅出现过屈指可数的盛世,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他们所持续的都仅有几十年而已。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令后人景仰的盛世呢?是君王的原因吗?在司马迁的《史记.孝文本纪》里所记载的汉文帝的贤德、仁爱和俭朴,以及“以德化民”,处处为百姓着想所施的种种仁政,让人不得不承认,正是汉文帝的圣德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以德治国才是正道。以下是从《史记.孝文本纪》选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个盛世君王是如何临危受命走上天子之位,在短短的二十三年里,将他的国家治理为千古称颂的太平盛世的。 历史故事
  • 编者按:在中华近两千年历史中仅出现过屈指可数的盛世,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他们所持续的都仅有几十年而已。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令后人景仰的盛世呢?是君王的原因吗?在司马迁的《史记·孝文本纪》里所记载的汉文帝的贤德、仁爱和俭朴,以及“以德化民”,处处为百姓着想所施的种种仁政,让人不得不承认,正是汉文帝的圣德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以德治国才是正道。 历史故事
  • 废除诽谤有罪的法令。历史故事
  • 西汉的缇萦上书救父,汉文帝感之惠及天下,废除了肉刑。今天的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支持,帮助当代缇萦完成她救父的心愿。愿每一个善良的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去帮助钟爱,帮助钟先生。每一份签名、每一个声音,都会让 钟先生回家的路近一点。帮助良善,就是抑制邪恶,就是帮助我们自己,给我们自己营造一个安全的社会。
  • 有一天,汉文帝乘着漂亮的宫车,在京城里漫游,路过郎署的时候,看见有个老人在迎接他,一问知道他是冯唐,两人热乎地说起话来。
  • 汉文帝元年,齐、楚两地二十九座山同一天山崩,发大水。汉文帝命令各郡国,不必进献贡品,施恩惠于天下,远近都欢乐和洽…
  • 当初,汉文帝朝中,有个宠臣,叫做邓通。出则随辇,寝则同榻,恩幸无比。其时,有个神相许负,相那邓通之面,有纵理纹入口,必当穷饿而死。
  • 古人认为,“道”生万物而赋予万物具备了“德”,故道尊而德贵,倡导“以德配天”、“以德治世”等。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治世”,“文景之治”就是其中之一。文景,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文景时期,仁风德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百姓祥和而太平。
  • 间者数年比不登(农产连年歉收),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 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我愚眛无知,不明白其过失原因)。
  • 几千年来“缇萦救父”的孝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公元前167年,缇萦的父亲被有权势之人诬陷告发,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形式。缇萦上书汉文帝,为父亲求情,文章情辞恳切,打动了汉文帝,使其废除了残忍的肉刑,缇萦的父亲因此得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