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遊行文化 藝閣藝術

董憓陵
font print 人氣: 15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4日訊】藝閣是一種以搭設人物、佈景為主題的戲閣,全名為「詩意藝閣」,相傳是由廟宇信徒從泉廈引進台灣,至今約有3百年歷史。

剛開始是以木板或塌塌米搭建閣棚,加以佈置裝飾,並由能歌能彈的南管樂曲藝旦,打扮成歷史詩詞或小說典故中的各種角色,坐在閣台上,演唱南管樂曲,並由4到8個壯漢扛抬遊街,頗受詩人墨客的喜愛。在桃園、大甲、北港、斗六、台南等地,每年廟宇盛會,都會看到藝閣師父所用心製作的藝閣遊行。

起源於漢

藝閣,源自於漢代的上元節點燈習俗。根據《佛教大辭典》:「點燈,放夜也。漢明帝時,佛法初東漸,摩騰竺法蘭與道士角力勝之,明帝於上元燃燈,以表示佛法大明。後代傚之。」此後由於歷代仿傚,逐漸成為民間習俗,到了唐宋,遂訂上元為燈節。

不過「點燈放夜」只是一種靜態的展示;唐代開始,民間出現了「山車」和「陸船」的動態表演形式。清朝時,山車和陸船發展成民間迎神廟會的重要遊藝陣頭,因其外表頗似樓閣,故被稱「藝閣」。

日治時期,藝閣多半由藝妓扮演。日本皇太子到台灣遊玩時,政府當局曾強迫藝陣遊行供皇太子欣賞藉此表示歡迎之意,因而曾使藝閣極盛一時。後受戰爭影響,藝閣一度銷聲匿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才又再度活躍於民間。

丙寅年(1986) 繞境工作人員合影(右三黃鈺珍、右四黃金木)(妙員文化藝術中心提供)

藝閣的型態

藝閣可分「裝台閣」及「蜈蚣閣」兩種型態,裝台閣是在木座上裝置樓台亭閣,由孩童扮演歷史或戲劇人物,或坐或立於台上;蜈蚣閣則是以多個藝閣串聯而成,行進時宛如蜈蚣行走故名。

早期的藝閣是由真人扮演並以人力扛抬,逐漸演變至人力板車承載,另有牛車拖拉或裝飾在三輪車上。隨著時代進步,增加了鐵牛車及馬達三輪車的輔助,現由小貨車發展成大卡車、大拖車承載,讓藝閣裝飾既壯觀又炫麗。

黃金木老先生及其作品 (妙員文化藝術中心提供)

電動聲光閣的始祖--黃木金先生

黃木金生於雲林縣斗六市,平日喜歡自我創作,一些竹片在他手中,很快的被編織成精巧的畚箕、搖籃以及雞籠等工藝品。15歲就展現藝術天份,由於對布袋戲的熱愛,除了自己縫製戲服及布偶外,更在自家庭院搭起小型的布袋戲台。

民國57年(1968),他首先利用電動花燈材料搭建醮壇,將傳統靜態只放古董的醮壇,改變成藝閣、電動花燈和傳統醮壇合併,首創美輪美奐的現代民俗醮壇。

黃木金一生追求藝術完美,不計一切成本從事創作,作品不但細緻典雅,而且親自親為,一針一線縫製藝閣衣服、製作成品,其子女在他的調教之下,一個個才藝出眾、出類拔萃。

他被同界喻為創作奇才,一生獲獎近90次,於先總統蔣公87華誕,台南公園所舉辦的電動花燈比賽,黃木金再次榮獲全省總冠軍,獲頒「藝冠全省」的賀匾。在他的啟發下,台灣地區之藝閣演變成以道具、模型裝閣,加上炫麗燈光與勁爆音效,轉型為另類的電動聲光閣。

黃鈺珍飾觀音劇照(黃鈺珍提供)

一代佳人--黃鈺珍

黃鈺珍是台灣藝閣大師黃金木先生的么女,黃木金先生為當代台灣民間四大藝術家之一。由於從小耳濡目染,受到藝術薰陶,舉手投足間自然地帶出獨特的氣質與韻味,也造就黃鈺珍一生無限的藝術成就。

她曾留學義大利學習藝術,回國後致力於藝術創作及幼兒美術教育,才華洋溢、能歌善舞的黃鈺珍,經常代表台灣到美國演出大型歌舞劇,自編自導自演,獨特的音質流暢在古典與現代中,歌聲清新雅韵,深深蘊含著東方人的氣質。

黃鈺珍獲得無數獎牌獎盃(攝影/董憓陵)

黃鈺珍個人專輯(攝影/董憓陵)

珍惜傳統藝術並賦予新生命

感情路上曾經波瀾重重,在幾乎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黃鈺珍還是一秉初衷,走上藝術這條不歸路,問她為了什麼?她說,堅持所應堅持,是希望能將中國古老藝術,如國畫、花燈彩繪、花燈製作及美好傳統、優雅舞姿流傳下去。

因有感於中國古老文化已被現代化的機械器具所取代,而中國傳統藝術,所呈現的不只是藝術的表面形式,它具有更深的意義,也只有用中國文化「德」的內涵,才能詮釋出舞藝的內在,換言之,傳統文化就是「德」的表現!

40年前台灣藝閣最鼎盛時期,由於她父親投入藝閣工作,讓全家人也齊心爲台灣的民俗藝術貢獻所能。直到父親過世,往日輝煌絢爛的藝閣作品也被電子花車取而代之。

編導兒童布袋戲至美國演出(黃鈺珍提供)

憂心台灣傳統文化逐漸沒落,黃鈺珍志願將父親所創作的傳統藝術作品傳承下去,並成立了文化藝術團,期待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或歌或舞或舞台佈置、背景繪製……將中華藝術之美,昇華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賦予藝術新的生命。她希望能不斷的透過中外交流,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傳遞到世界各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2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十二日專電)藝術家楊金池在十二日晚間開著他設計的國旗投影車遊行曼哈頓,將中華民國國旗投影在中國大使館、聯合國總部及駐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建築的外牆上,以行動藝術配合他在經文處展出的作品 -- 「難解的結」。
  • 【大紀元12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十三日電)秘雕、史豔文、老和尚、苦海女神龍等是陪伴「四、五年級」成長的偶戲風雲人物,十五日登場的台北縣宗教藝術節將以布袋戲為主軸,呈現傳統宗教藝術之美。曾榮獲第五屆國家文化藝術獎表演藝術類桂冠的小西園掌中劇團許王,即使已中風,仍以傳統布袋戲讓民眾重溫兒時趣味。
  • (大紀元記者賴友容/南縣報導)對藝術文化及音樂推展不遺餘力的奇美企業,邀請了台灣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的40位藝術家,為奇美電子1萬8千名員工,舉辦「台灣藝術文化獎作品暨會員聯展」,12日由參展藝術家於奇美電子總廠舉行開幕儀式。這項聯展開啟了公司長期重視員工藝術教育的先例。
  • 時代廣場位於百老匯和第七大道,西四十二到西四十七街之間,是紐約的象徵,也是世界級的地標之一。時代廣場的新年降球儀式世界聞名。
  • 自由時報記者洪友芳/採訪攝影李瓊惠是三個孩子的媽媽,結婚後開始學拼布,學成兩年後在家開設工作室教學,累積人脈與經驗後,進而開設拼布藝術店;她說,拼布原本就是她的興趣,將興趣轉化為事業,又能兼顧到家庭、孩子,真是非常幸運的組合。
  • 【大紀元12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四日電)為推動公民美學活動,文建會委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辦、淡江大學建築系協辦的「公民美學行動列車」,將於明天起在新竹縣竹北市新瓦屋聚落忠孝堂舉辦「新瓦屋聚落文化節|再現六家舊風華」。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