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女将秦良玉故事(三)

【文史】鸳鸯袖里握兵符——秦良玉

文/柳笛

历史上留下姓名与传说的巾帼英雄不在少数,秦良玉却是最特别的。除却征战一生的赫赫军功,她还是唯一在正史中以将相身份立传的女将军。(大纪元资料图片)

font print 人气: 1447
【字号】    
   标签: tags:

弹击三尺青锋,尚低回着白衣飘飘的易水歌;登临半城烟沙,仍浮沉着壮怀激烈的英雄魄。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多岁的秦良玉,赢得兵家纵横的功名,也饱受家破人亡的生死无常。青天白日,她尚能忙于军机政务的打理,在兵士面前维系着一代女将的威信与坚忍,给予他们鼓舞和信念。而更深漏断,那小园里的白月光与黄叶影,总能直击良玉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她也曾是娇俏明媚的女子,怀着那佳期如梦;也曾有温暖粗厚的双手,既能执戟护国,也能持螺黛一支,为她描绘山眉如画。而如今,君魂已乘黄鹤去,天地茫茫皆不见。

还有她的兄长、小弟……她目送一个个亲人离世,又亲自把一个个小辈送往战场……

唯一欣慰的是,幼子马祥麟已成才,继承马、秦两家尚武重义的精神,跟随母亲再几度出征,为明朝建立了显着军功。

回忆这半生的得失苦乐,秦良玉也要扪心自问:这一生就要在打打杀杀中度过了吗?再多的荣华和功名,也取代不了阖家团聚的天伦之乐。她也会脆弱、疲惫,这辈子,似乎除却比武招亲时的任性举动,她竟不曾为自己而活。少不更事的时候,秦良玉也轻言上阵杀敌的志向,只有历经沧桑后,才蓦然懂得那句话背后的重量。

若能选择,谁不愿平静淡泊地安度一生呢,然而末世的天象注定了战乱频仍,秦良玉身负将帅之才能、勇武之技艺、兵法之谋略,披坚执锐为生民而战,舍她其谁?她的人生际遇,当是大势所向,天命所归。她要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白杆枪,头也不回地走下去。

崇祯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后金野心不死,意欲发动第二次侵袭。皇太极亲率十万金兵,避开宁远、锦州,绕道长城攻陷河北遵化,连克永平四城,京畿震动。面对满洲雄兵,明帝再次下诏地方诸将入京勤王。当时各地将领大多拥兵自重,为自保观望不前。唯有女将秦良玉慷慨誓师,率侄子秦翼明日夜兼程奔赴北京城。同时,她仗义疏财,捐出家财作为军饷,保障军备补给。主将的英勇和无私再一次感染了麾下猛士,上下齐心誓将胡虏铁骑逐出中土。

秦良玉领白杆兵和后金士兵在北京城外狭路相逢,她来不及安营扎寨,便开始了全面攻伐。红袖将军武功不减当年,白杆将士也是以一当百,这支卧虎藏龙的军队,不多时就把金人打得落花流水。随即,秦良玉顺利收复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化解京城之困。崇祯皇帝收到捷报,派特使送来美酒佳肴犒劳秦家军,并在平台召见这位天下闻名的女英雄。这次见面,崇祯皇帝被她的风采所折服,不仅赐予她金银财宝等丰厚赏赐,还特意赋诗四首,御笔工整誊写下送给她:

“其一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其二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其三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其四
凭将箕帚扫胡虏,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历史上不乏为美人吟诗赋文的风流才子,但以浪漫而豪放的笔触赞美女将军的皇帝恐怕只有崇祯皇帝一人。这四首绝句,描绘出一位丰神俊美的侠义女子,抒发了大明君臣对她最崇高的敬意与最真挚的赞美。可贵的是,秦良玉获此殊荣,并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她不忘守护家乡父老,是以叩谢圣恩后,匆匆班师赶回石砫。

这一年是崇祯三年,可谓秦良玉最风光的一年;但在同年,另一位将星却含恨陨落,明朝自此失去了最后一道坚实的堡垒。崇祯受皇太极“反间计”所惑,冤杀袁崇焕,自毁长城。秦良玉似乎感应到了大难降至的危机,忠于职守镇守川东,厉兵秣马,不曾一日松懈。果然,十余年后,战事又起。崇祯七年,张献忠在楚地一带起义,包围太平县。大明的守护女神自是责无旁贷,提兵急救。恰逢儿子马祥麟从川北还军,与母亲在太平县前后夹击,大获全胜。十三年,同伙罗汝才入川作乱,秦良玉领家族勇士回救川蜀,破马家寨、刘家垭,斩杀东山虎。贼寇闻风而逃,将领相继投降。秦良玉一路追杀到仙寺岭,夺下罗军的帅旗,擒主将,杀八千余兵,缴获盔甲、战马无数。

年过花甲的秦良玉老当益壮,披挂上阵,一柄白杆枪依旧舞得虎虎生威,屡战屡胜。桃花马所到之处,张献忠的军队便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在秦良玉奋力杀敌之时,其他明朝官军却不顾大局,矛盾重重,吝惜兵力作观望态。受命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力主驱寇入川,下令所有川蜀精锐部队迁楚。蜀中几乎变成一座空城,重庆将领绍捷春只有两万老弱残兵镇守,对抗叛兵只能依靠秦良玉的白杆兵和副总兵张令统领的军队。而张献忠破观音崖,从上流渡河,秦良玉与张令在率兵阻截,欲挫其锋芒。但战事不利,张令不幸战亡,三万大军几乎覆灭。秦良玉单骑独行,飞驰至绍捷春处,请求他增援,如能聚两万兵甲,可一举破张。而绍捷春一来顾虑重庆之守,二来仓促之间无法筹备现粮,便谢绝秦良玉的计策,错失良机。

张献忠趁明军不和,大破襄阳,于崇祯十六年尽收楚地,并计划再图川蜀。秦良玉从全蜀局势出发,上书陈士奇,增兵防守十三关隘,被其驳回;又请求刘之勃,他许之却无兵可发。十七年春,张献忠又进犯夔州,秦良玉驰援,无奈寡不敌众而溃败。蜀地屡遭兵燹,府库亏空,军饷供给不足,朝廷军队无法与当时起义军的作战能力相抗衡。张献忠带领的军队,兵多将广,势如潮水,在整个战局上占尽优势。秦良玉知道自己孤掌难鸣,无奈之下退返石砫,坚守不出。

女英雄曾向手下白杆兵凛然壮语:“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部下皆言:“有从贼者,族无赦!”秦良玉见众将士众志成城,便精心部署,调兵遣将分守石砫四境。这时天下局势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李自成领义军入主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朝终于在风雨漂泊中惨淡收场。张献忠东征西走,几乎占领所有蜀地,唯独攻不下弹丸之地的石砫。年且七十的秦良玉,与白杆兵同生共死,守卫家园。中原大地烽烟不绝,石砫却如覆巢下的完卵,在秦良玉的庇护下固若金汤。

自崇祯元年起,天灾人祸、败亡之像不断。先是陕西大旱,接着洪灾、蝗灾祸延多年,百姓多流离失所;崇祯十四年,瘟疫在河北、北京、天津地区肆虐,死亡枕藉,十室九空。国内有李自成等流寇作乱,东北边境有皇太极不断骚扰入侵,在内忧外患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崇祯皇帝用人存疑,频繁更换督战主将,让明军无法发挥最大战斗力。天道用十余年的时间,把明朝覆灭的征兆暗示给世人,通晓兵法、明达事理的秦良玉,或许早已嗅出朝代兴替的气息,尽管崇祯皇帝大力铲除阉党,勤勉于政事,但明朝积危积弱已久,无法挽回倾颓的局势。

她岂不知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带来明朝的复兴,然体内流淌着华夏儿女的血液,四千年积奠的民族精神让她不曾动摇抗敌的决心。秦良玉怀着末世英雄的悲壮气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达时南征北战,困时坚守家园。有生之年,她把一切力量献给大明子民,尽管她所效忠的大明帝国已在风云变幻中尘封于史册,她的美德却将永远被汉族后人铭记。

时至清廷,顺治五年的端阳节,秦良玉以七十五岁的高龄,尚亲自检阅白杆兵。结束时她翻身下马,忽然身子一歪,永远地阖上双眼。这次阅兵,是她辛劳一生的最后亮相,也是她与白杆兵诀别的礼物。一代女将就此仙去,她的事迹却为晚明幽暗沉郁的天空留下一抹最明艳的胭脂色。#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良玉,是明朝末年宣抚使马千乘之妻。马千乘死后,秦良玉统领丈夫马千乘所属军队,继续练兵御敌。她为人善骑射,兼通诗词文墨,仪容贤淑,风度高雅,然而管束部下,十分严峻,军中纪律整肃。
  • 主妇相夫教子与宰相辅佐君王本是一理
  • 千古传奇花木兰, 温柔英武忠孝全, 为父从军十二载, 卸甲归乡女容颜。
  • 涉过清溪,蓦然忆起闺阁内临窗点翠贴黄的菱花镜;她越过山林,蓦然忆起柴扉外芳草萋萋的青石路;她嗅到狼烟,蓦然忆起残照下家家煮水烧饭的烟火味道⋯⋯
  • 霖铃敲打着碧纱窗,圆月刀驰骋过苗疆域。盛唐的蜀道难,在明末是否仍是难于上青天?巴蜀锦城,有当垆卖酒的风情,杜鹃啼血的凄美,也有三分天下的筹谋,一夫当关的雄图。这片交织着风月与战争的传奇地域,也曾孕育出一位奇女子, 许以刀光剑影的马上姻缘,历经慷慨沥血的悲喜人生。
  • 明史》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史书中的秦良玉,风度翩翩好似一代儒将,不见一丝娇柔扭捏的女儿姿态。这倒让后人无限遐思,这胆智双全、仪度娴雅的女将军究竟是怎样的神采。
  • 有宋一代风雅无双,才子才女更是风华绝代。即使在动荡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浊世佳人张玉娘,其文采可与清照齐名,其德行远追班昭遗风。她如幽兰白雪高洁,在韶华芳龄仙逝,走过了短暂却才情双绝的传奇人生。
  • 庆忌一惊,回头用手挥向要离,没挥中;再挥手又落空;第三次一挥,庆忌揪住了要离的头,接着按入水中,再提起放在自己的膝上,庆忌说,“你竟敢动矛来伤害我!”
  • 椒丘䜣一听,沉默片刻后,叹了口气,扔下了手中的剑,对要离说,“过去,从来没有人敢轻视我的勇猛。要离,你的勇敢超过我之上,你才是真正的天下壮士。”
评论